一樣的端午很不一樣的原民粽 饒慶鈴邀請大家來體驗

台灣即新聞 記者 楊金明/臺東報導

端午節是民間三大節慶之一,也是家戶團聚的大日子,近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減少了家人相聚的時光,不過,端午包粽吃粽的習俗仍是華人重要傳統文化。臺東縣政府這幾年運用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臺東部落食尚」等計畫推動下,使各族群的傳統飲食能讓更多人品嚐。縣府表示,在臺東原住民族也有類似包粽文化,其中包裹內容物及使用的葉子,因不同族群有不同製作方法,包裝、食材及風味也不一樣,由此看出不同族群仰賴的主食及種植文化的差異,歡迎您來體驗。

縣長饒慶鈴表示,自上任以來極為重視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其中飲食文化更是推動重點,臺東這三年致力推動「慢經濟」,以文化永續、產業扎根、質感行銷、品牌深化四個環節相互串連,建構臺東優良的產業形象及空間,並以文化作為產業根基,像是推動中的「臺東部落食尚」及「部落工作假期」計畫,就是建立部落市場化及品牌,除增加部落青年就業機會,發展部落經濟並永續經營。

縣府原民處指出,在過去,阿美族男性時常需外出打獵,家中的女性會準備「阿里鳳鳳(alifongfong)」給丈夫工作休息時食用,也被稱為「情人粽」。首先需要採集林投葉去除葉骨跟刺,沖洗乾淨後再編織成可裝盛食物的容器,手工非常繁複,再將糯米、鹹豬肉放入,經過蒸煮後即可方便攜帶食用,除外觀極具特色,食用過程中可以嚐到林投葉清香及感受到情人滿滿的愛。

而排灣族、魯凱族或卑南族傳統生活中,阿拜(abai、avai)、吉拿富(cinavu)為祭典、節慶舉行時必備料理,代表著主家對客人的歡迎。製作過程先到山上採集月桃葉、甲酸漿葉來清洗後,將月桃葉放最外層再鋪上甲酸漿葉。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內餡主食也不盡相同,可以是小米或芋頭粉,中間以豬肉為內餡,最後以芒草莖或棉繩固定,外型呈長條狀,入鍋蒸煮即可食用,包裹甲酸漿葉具有幫助消除脹氣的整腸功效,蘊含著原住民飲食文化智慧。

原住民族對飲食保存了祖先傳統智慧及習性,都很值得與大家分享,有機會來臺東原鄉部落品嘗各式各樣的類粽子文化或參與餐食製作體驗。在縣府的協助推動下,有些商家也將這些傳統食物商品化上架到網路,歡迎對於原住民飲食文化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線上搜尋「阿拜」或「吉拿富」等關鍵字,向臺東的原民店家宅配購買,在家中也能輕易享用這些看似簡單卻也不簡單的原住民美食料理,品嚐來自臺東的原民風味。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